close

2012/08/07 米田共/Jim Wu

這是一個直效行銷的廣告案例分享。在波蘭每四個小孩就有一個人營養不良,於是當地紅十字會思考如何激起民眾的愛心,使更多人參與伸出援手,讓飽受飢餓的小孩,能有個像樣的童年,最後在我們可能都想不到的地方,設計令人印象深刻的餐巾紙廣告” crumbs are not enough”(碎屑還不夠)

red-cross-charity-crumbs-ibelieveinadv
Photo by 波蘭紅十字會

創意發想來自於當民眾在餐桌前等待餐點的同時,他們也正在體驗著強烈的飢餓感(因此在觀看廣告時,能有更多同理心產生)。於是紅十字會製作了特別的餐巾紙,上頭印著張大嘴巴的小孩,作勢準備吃東西的模樣,在民眾用餐時將餐巾紙放在雙腿上,食物的碎屑就會掉在上面。就在這樣的情境設計下,期待民眾能在這樣的狀況下立即反應,播打餐巾紙上的電話給予支持援助。在成效的部分,資料顯示許多餐廳採用紅十字會的餐巾紙,印製了18,000張餐巾紙,成功地收到許多善心人士來電援助。

然而,從一個餐廳的顧客(消費者)的角度,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很適當且有效的廣告。這個廣告確實令人印象深刻,但很可能在你好奇打開來看過一次之後,就會趕快把廣告闔起來,因為當你和家人團聚用餐,或者和朋友吃下午茶,正享用餐廳美食的同時,只要低頭就會反覆看見小孩飢餓的模樣,任誰用餐的情緒都會受到影響。不論如何,吃飯的時候,有個人在桌底下張大嘴猛盯著你看,感覺都挺怪的。公益廣告的訊息溝通,需要顧慮捐助人的感受,以免減低效果。另外一個實際的問題,這樣的餐巾紙會讓人想拿來擦嘴嗎(還帶著印刷油墨)。

延伸思考,這個案例藉由民眾在飢餓的情境下來促發同理心,問題是衣食無慮的我們,這樣平日用餐前的飢餓感是不夠深刻,想必是遠遠無法與貧困民眾的感受相比擬的,同時在實際用餐的情況下,廣告的畫面刺激是一個干擾(原因如上段所述)。在這個部份,我認為像是台灣世界展望會每年舉辦的飢餓30活動,邀請民眾體驗30個鐘頭不進食的飢餓感受會深刻許多,但餐巾廣告和實體活動的特性不同,在此不多做比較和討論。

此外在飢餓兒童的相同議題上,分享另一個在創意表現上更好的案例,2008年南非Feed SA在賣場的購物車廣告”See how easy feeding the hungry can be!”。僅管在南非街道上,無家可歸和飢荒的人數快速增加,Feed SA發現有更多生活無憂的民眾,對於這需要幫助的人視若無睹,於是想到一個有效的方式讓民眾注意並增加捐款。

Feed SA
Photo by 南非Feed SA  

與波蘭紅十字會的概念很像,只是在不同情境中表現。相對於遊民與貧困的人,有能力購物的民眾是較為富裕的族群。於是在購物的情境下,鎖定賣場上購物的民眾,Feed SA印製飢餓兒童乞討的模樣,並將圖片貼在購物車上(如上圖)。看著兒童抬頭向上望,並伸出雙手,任何食物被放到購物車中,就像是在幫助這些忍受飢餓的小孩一般,與推車的握把上廣告訊息how easy feeding the hungry can be相呼應。此外,Feed SA也將捐款箱放置在賣場出口處,讓廣告可以在短時間達到募款的目的,這是紅十字會案例中所沒有看到的安排。Feed SA支付了一些貼紙印刷和媒體的費用,最終每天有幾百位的賣場民眾看到廣告訊息,收到的愛心捐款和網站的流量都有顯著的增加。

不論是在波蘭紅十字會的餐巾廣告或者南非的購物車廣告中,這兩個公益廣告都頗具創意,我們可以發現公益募款兩端最重要的角色,即"施與受"之間的關係,藉由的廣告設計與民眾的消費行為(生活)自然地產生連結。同時也在兩者的比較之下,提醒我們廣告的情境的安排,需要多加注意情境選擇的適切性與目標群的感受,讓廣告除了讓人印象深刻,也能夠在情境中發揮更好的效果。

arrow
arrow

    米田共創意行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